薏苡仁汤是治疗 痹症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治痹十法”与方药(下)
2.中医中的的痹症是什么?它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3.关节痛是痹症,要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辨证论治处方用药
4.薏米功效
5.中医怎样辨证论治风湿性关节炎?
6.痹症是什么?
“治痹十法”与方药(下)
商宪敏教授“治痹十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上)
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中)@中医康康
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如下:
07 健脾益气法
1. 概念 健脾益气法,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补气药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诸痹患者,凡脾虚气亏、肢体麻木,均应辅以此法治疗。着痹在治疗时,虽以除湿蠲痹为主,也要适当配合健脾益气以治其本。此即“脾运湿邪自去,气旺顽麻可除”,因麻属气虚,木属血亏、气虚气滞,气滞血瘀,经脉痹阻,则关节疼痛、肢体麻木。久痹肌肉萎缩者,需重用健脾益气药。痹证兼见痰核、瘰块者,也可酌情配用此法治疗。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或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肌肉萎缩失用。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脾主四肢,又主肌肉,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则气血乏源,形体失养,而见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肌肉枯萎而致肢体功能减弱。
脾虚不能健运,则水湿、痰浊内生,流注四肢关节、经络,而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
脾虚失运则停湿生痰,精失所散,肺因之而虚,肺虚则卫外不同,外易感邪,内外合邪,病势倍增。
同时,脾虚不能奉养先天,久之又致肾虚,终成先后天俱虚亏。
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均为脾虚之征,苔白或水滑为内停痰湿之象。
4. 常用方剂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剤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剤局方》):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桔梗、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
5. 常用中药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均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黄芪、白术甘温,补气健脾;党参,甘草、茯苓甘平,补中益气。
又白术燥湿利水,茯苓淡渗利湿,甘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所以临证时应根据病情选用适宜药物配伍应用。
如体虚常易感冒者,用生黄芪配白术以益气固表;气虚血亏,肢体麻木者,用炙黄芪配当归以补气生血;脾弱气虚,肌肉萎缩者,重用黄芪,伍用党参;痰湿重者,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甘草与党参、白术、熟地、当归同用,可缓和其滋补之力,使补益作用缓慢而持久;与芍药合用,即为芍药甘草汤,可柔肝、缓急、止痛;与温热药附子同用,可缓其热,以防伤阴;与清热药石膏、知母同用,可缓其寒,以防伤胃。
总之, 甘草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一味药。
(2)在治疗痹证时,要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凡邪实标急者,纵有脾虚,亦要缓补,以防“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如实邪虽盛,邪去未尽,而脾气已伤,可在祛邪之中,佐以健脾益气;
如邪去正衰,症状稳定,病情缓和,可大胆补气扶正,久久投之,缓缓收功。
(3) 在用健脾益气之品时,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出现气滞胸闷、腹胀纳呆等症状,应少佐理气药,如陈皮、砂仁之类。
08 补肾壮骨法
1. 概念 补肾壮骨法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物来补肾壮骨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以治疗尪痹及诸痹缠绵、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
3. 临床表现 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偏于肾阳虚者,可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无力,五更泄泻,男子阳痿、滑精,女子宫寒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
偏于肾阴虚者,可见形体羸瘦、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入夜尤甚,或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
元阳即肾阳,又称命门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形体、蒸化水液,促进人身之生殖发育。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而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乃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膝酸冷无力,肾阳虚衰,不能温养中土,运化失常,则致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尤盛之五更时,腹痛肠鸣而作泻。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男子阳痿滑精;肾阳虚,宫寒气滞血凝,则女子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肾阴又称肾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能滋润形体脏腑,充养骨髓。若肾阴不足,精不能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则形体羸瘦、腰膝酸软,髓海不充,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精血不能上荣于目,则视物模糊;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肾阴虚,精少,不能化血,则经少经闭;肾阴亏虚,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均系真阴枯涸,虚火内生之象。
4. 常用方剂 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当归、鹿角胶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肾气丸、右归丸均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肾气丸兼能化气行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右归丸纯补无泻,重在温补肾阳,兼益精血,即前人所谓“扶阳以配阴”之法。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此三方均有滋补肝肾之功。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的主要方剂,不仅能滋补肝肾,且能补益脾阴,为三阴并补之方。左归丸为纯甘壮水之剂,滋补力量较六味地丸为大,用于精血亏损、津液不足之证,而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之力雄。
5. 常用中药 地黄、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羊藿、肉苁蓉、狗脊、续断、桑寄生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熟地、山茱萸性微温,长于滋补肝肾之阴。肉苁蓉性温,桑寄生性平,两药为平补之剂。桑寄生补肝肾而祛风湿、强筋骨。肉苁蓉补肾助阳,兼能润肠通便。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狗脊、*羊藿性温而补肾阳,其中骨碎补、续断能活血通脉,骨碎补能祛骨风,*羊藿、狗脊能祛风湿,*羊藿能强筋骨,狗脊能壮腰膝。
(2) 痛痹、尪痹患者出现肾虚的症状及筋骨变形时可用补肾壮骨法。由于这些患者素日阳虚阴盛,又以感受风寒湿邪中之阴邪为主,故临床所见以肾阳虚为多。
在补肾时当以温补肾阳为主。但还需注意阴阳互根、阴生阳长的相互关系,切不可妄用、过用温补药,而应阴中求阳,于补阳之中,兼顾补阴。且补阳之药每多辛燥,容易燥伤肾阴,故要阴阳兼顾, 即甘温补肾阳的药物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 如景岳所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当尪痹患者在疾病某一时期表现以肾阴虚为主证时,由于其本为阳虚阴盛,故施治中切勿一味滋阴,而要阳中求阴,适当配伍补肾阳的药。
(3) 大多数尪痹患者常见肾虚寒实证, 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喜暖怕凉,关节疼痛、肿胀,僵挛变形,晨起关节发僵发皱,筋短骨重,肢体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沉尽弱, 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补肾是治疗尪痹的重要治则。但还有一部分尪痹患者在不同阶段出现肾虚标热之证,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大,僵挛变形,屈伸不利,或局部灼热,皮色发红,喜将患肢放置被外或敷贴凉处,但久放之后又觉疼痛加重,仍欲着被喜暖,可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溲黄便涩等全身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而腻,脉滑数或兼沉兼细,尺脉多沉小。
此系邪气郁久化热,本虚标实,初看似热痹,但与热痹不尽相同,治疗应根据正邪的虚实多寡,在补肾的基础上配伍清热除湿,而不能孤投清热除湿通痹之剂。
(4)有的患者需补肾阳,而又兼阴伤,阴虚有热,不宜纯补阳者,或久服补剂,虑其助火化热, 应在补肾之剂中佐入知母、黄柏,取其苦以坚肾、寒以除热之意,以减少燥热之弊。
09 养肝补血法
1. 概念 养肝补血法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治疗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筋脉挛急,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舌质淡,脉细。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生化,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人体各部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即《难经·十二难》所谓“血主濡之”。
《素问·五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摄”。《灵枢·本脏》“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肝主藏血,肝血不足,阴液不能上承,头目失于濡养则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
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血虚,四肢经筋不得濡润,则甲床苍白、肢麻筋挛;血虚,血海空虚则经少经闭,月经量少而色淡。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资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而肝阴不足,亦使肾阴亏虚。
4. 常用方剂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
5. 常用中药 熟地、当归、白药、川芎、阿胶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熟地味甘微温,养血生精,滋补肝肾,是最常用的滋阴补血药, 辅以当归,补血养肝,佐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合用,共奏补血和血之效,从而血充脉通,使营血调和、气血畅通。当归性温主动,能补血活血,通经活络,白芍微寒主静,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故寒痹宜用当归,热痹宜用白芍,由于肝血不足、筋骨失荣,而见肢体拘急、屈伸不利者,可用芍药配甘草、伸筋草。
(2)熟地性黏腻,常腻膈有碍消化,故久服熟地者,宜用砂仁拌熟地,或佐以少量砂仁。凡脾胃虚弱者,应配伍健脾和中助消化之品,以免伤脾碍胃。凡痰湿中阻,脘腹胀满、纳少便溏者,不宜用熟地等滋腻补血药,应先健脾和胃、化痰利湿,再行养肝补血,以扶正或正邪兼顾。
(3)前人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气能生血”。 故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伍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增强补血效果。 尤其是气虚血虚患者,治当补气生血,使阳生阴长、气固血充, 重用黄芪为主药, 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辅以当归,养血和营,两药相配,能补气生血。
10 通经活络法
1. 概念 通经活络法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不论致成痹证的原因是风、寒、湿、热之邪,还是痰浊、瘀血阻滞,或伴气、血、阴、阳之虚,都必有血脉痹阻不行,故任何痹证的治疗,除需针对病因,治以散风、驱寒、除湿、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等法,还应辅以通经活络。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
4. 常用中药 秦艽、豨莶草、络石藤、金银藤、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姜黄、鸡血藤、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
5.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根据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的特点、部位来选择合适的通经活络药,由于这些药在方剂组成中一般是佐使药,起辅助治疗作用,故只介绍常用药,而无代表方剂。
(2)秦艽、络石藤性微寒,豨莶草、金银藤性寒,多用于热痹。四药均有祛风湿、通经活络作用。 豨莶草入肝肾,祛风湿,生用苦寒,蒸制后甘温,兼益肝肾,去肝肾之风。 金银藤清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痛。
(3)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性温,祛风湿、通经络。多用于风寒湿痹。 松节、透骨草止痛效果较好。伸筋草、木瓜舒筋活络,木瓜兼能化湿和胃。千年健祛风湿、健筋骨,且止胃痛,故痹证而有胃痛者宜用之。 姜黄、鸡血藤温通经络而活血, 姜黄外散风寒,内行气血,长于治上肢痹痛。鸡血藤行气补血,用于血虚血瘀之关节疼痛,手足麻木尤佳。
(4)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性平,均能祛风湿通经络。 穿山龙舒筋活血而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桑枝、老鹳草可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
(5) 根据疼痛、麻木部位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部位以肩肘为主,可选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部位以膝踝为主,可选牛膝、木瓜;颈项部位,可选葛根;腰脊部位,可选桑寄生、杜仲、狗脊、老鹳草;全身可选鸡血藤、海桐皮。
# 健康 一夏# # 健康 明星计划#
中医中的的痹症是什么?它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行痹以祛风通络为治则。代表的处方为蠲痹汤,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兼能散寒胜湿;当归、川芎以养血、活血、通络止痛;木香、乳香以利气止痛。(2)痛痹以辛温散寒为治则。代表处方为乌头汤加减,方中乌头大辛大热,配麻黄以散寒止痛,蜂蜜能解乌头之毒,黄芪、白芍药以益气养血,对久病而致虚者,尤为适宜。
(3)着痹以健脾燥湿为治则。代表处方为薏苡仁汤,方中薏苡仁、苍术健脾燥湿,此即“脾旺则能胜湿”的意义;川乌、羌活、独活、防风祛风散寒而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4)重视活血化瘀的治则。治疗风病,应该以治血为基础,当瘀血祛除血行畅通后,风病即可痊愈。痛风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大多增高,经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当加用改善血黏度的药物后,疗效能明显提高。
但是,西药中的有关药物不是作用过强,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如肝素、华法林等),便是价格昂贵,难以应用(如链激酶、尿激酶等),可供选择的只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中医药在这方面可说是“人才济济”,丹参注射液几乎已成了治疗的常规用药;活血通脉胶囊、心血康、丹参片、丹参滴丸等中成药有一定的疗效;更理想的当然是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用药了,有良好活血化瘀的药物有川芎、当归、丹参、桃仁、红花、水蛭、大黄、赤芍药、三棱、莪术等。
关节痛是痹症,要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辨证论治处方用药
一、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二、祛寒通痹法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三、除湿蠲痹法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visioninfo.c o m.cn]
[xdlxzj.c o m]
[heyz.org.cn]
[zgyoucheng.c o m]
[7eha.cn]
[jwykezhang.cn]
[zytd17.c o m]
[tzj188.cn]
[mannam.cn]
[gzkewei.net.cn]
薏米功效
关节疼痛,是困扰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很多人吃了药就不疼,不吃药就接着疼,更有很多所谓的民间名医,打包票说自己能几服药就治好,其实是所谓的秘方中参加了激素等药物,短时间内确实止疼,但过一段时间会疼的更厉害,而且由于用了激素,还有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副作用,得不偿失!其实中医将关节疼痛,称呼为痹证,并分风寒湿热四个类型,分别称之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证,辨证论治,才能够从根本上祛除病痛。
所谓行痹,其实用现代医学说的游走性关节疼痛来说可能大家就比较明白了。
就是疼痛的关节不固定,呈现游走性,可能在发病初期会有怕冷、怕风、发烧等症状,肌肉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其游走性关节疼痛,与中医认为风主动的特点相似,所以中医认为这是风寒湿邪入侵关节,尤其是以风邪为主的痹证。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防风汤加减治疗。使用药物如麻黄、桂枝、防风、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等。
痛痹的特点,是关节剧烈疼痛,疼痛的关节固定,遇寒加重。冬天甚至疼的丧失行走运动功能,只能卧床不起。用热水袋、暖宝宝、艾灸等,温热热敷之后,疼痛能够减轻,关节互动不灵便,皮肤甚至会发凉。
这是寒邪入侵为主,凝滞经脉,气血流通不畅,关节经络不通所致。
治疗原则:散寒通络,祛风除湿,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乌头汤加减治疗。使用药物如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等。
需要注意的是,川乌有大毒,所以千万不要自己自行尝试抓药服用,中毒就会要命!
湿气盛所致,关节沉重,酸痛,肿胀,疼痛不是太剧烈,但是会有麻木不仁,关节活动不利,酸胀的感觉。
湿气盛,所以关节肢体会有很沉重的感觉,而且湿气停留在关节,所以关节肿胀。湿气阻塞经络,所以肌肤麻木不仁。
治疗原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薏苡仁汤加减,使用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来进行治疗。
风湿热邪入侵,导致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也可具有游走性,但是关节发热、发红、肿胀、疼痛。甚至有红斑、皮下结节。冷敷后疼痛可以得到缓解。
会伴随有口渴、怕风、出汗、烦躁不安、发烧等症状。
治疗原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除痹止痛
处方用药:白虎加桂枝汤,使用药物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等治疗。
当然,上述只是举的比较典型的四种痹证的治疗,临床上,风寒湿热四种邪气的轻重多寡会有所不同,还需要具体根据症状,加减用药,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哆咖医生超能团##谣零零计划#
中医怎样辨证论治风湿性关节炎?
薏米也叫做苡仁,六谷子,它味甘,性凉,入肺,脾,肾经,具有健脾,利水,清热排脓,除痹等功效,薏米的功效多,所含营养物质丰富,薏米可以食用,味道有一丝甜,还有一股清香,是煮粥、炖汤的良品。而且薏米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常食用薏米对人体皮肤也是非常有好处的。痹症是什么?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现将行、痛、着、热痹的主证、治则及方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麻黄、当归、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2)痛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细辛、桂枝。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4)热痹
主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或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连翘、黄柏、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
痹症分很多种的,痹症的一种,痹症有湿痹,风痹,寒痹等,就是现代的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等,说寒痹主要是病因及发病条件是受寒邪而引起的,血虚血瘀导致的痹症当然要治血养血,寒湿阻络就要通经络,气滞血淤就是活血化淤了,岂能一概而论?
有一本书你可以买一下《当代中医临症精华》其中旧有“痹证”专集。
中药处方(一)
辨证实热痹阻。
治法清热解毒,社湿宣痹。
方名退热通络汤1号。
组成双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龙胆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蝉蜕15克,炙水蛭15克,乌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张爱国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寒湿风邪阻于筋骨。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名加减风灵汤。
组成海风藤15克,威灵仙9克,吊子风12克,苡仁15克,防风12克,豹皮樟9克,布渣叶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江世英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风寒湿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失畅。
治法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名三痹汤。
组成防风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当归12克,制川草乌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保朝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治法祛风行湿,清化郁热。
方名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9克,麻黄9克,防风9克,附片9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黄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唐祖宣方
好了,今天关于“薏苡仁汤是治疗 痹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薏苡仁汤是治疗 痹症”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